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杰花卉品种齐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文杰花卉品种齐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东坡为何最喜爱《归去来兮辞》?
因为东坡对“归隐”求而不得!
当时是宋朝,在儒家思想的封锁下,一个官员如果选择辞官归隐,等同于辱骂皇上是昏君。
圣代无隐者!
由于苏东坡前有“乌台诗案”,后有“连番谪贬”,所以,他的归隐完全可以理解为对朝廷,对皇帝存有抱怨,存有愤恨。他的行为一定会遭到许多所谓“忠臣”的指责和声讨,一定会遭到皇帝,太后,太子的不满。
他太出名了!
他想这样做,却知道绝对不能这样做!
所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哪里是他的最爱?明明是他的最痛!爱到深处所以痛,求之不得所以痛,视若不见所以痛!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唯一的办法就是指哪去哪,说东向东,说西向西。所以他才在自画像中题了一句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句诗可以拆开来解。
第一句是心灰,表示对官场的失望,对际遇的失落,更是对功名的淡然。可是为什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呢?因为身如不系之舟。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文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及日常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淡、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苏东坡之所以喜爱这篇文章,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常年飘荡、渴望安宁的生活及精神的栖息地,更直接呈现了他对于仕途进退及处穷之道的思考。以下几方面原因,让他对《归去来兮辞》有一种特殊情结。
一、苏轼故乡情结
故土难离,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苏东坡也是如此。他自二十一岁离开家乡眉山,在此后四十余年的人生里,除了在其母丧和父丧两次回蜀外,再没有回过家乡。终其一生,苏东坡对家乡都是十分想念的,这在他的诗词中思乡及渴望还乡的情怀化为“归故山”。
如《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醉落魄》中“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眉,常羡归飞鹤。”《临江仙》中“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这样的诗词很多,表达他的思乡情怀。
二、苏轼的田园情结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的归乡梦渺茫,但是他的归去来兮情结没有变,只是这时他退而求其次为“归田园”。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终老,田园的所在地也不必拘泥于家乡了。在黄州苏轼常谈归故山,间或也提及归田园。
如《减字木兰花》中“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三、苏轼的脱离仕途情结
苏东坡喜欢《归去来兮辞》大致与自己经历和文章里提到的生活意境这些有关。
苏东坡一生,可谓太过丰富,做官有大有小,一生几起几伏,但他在官场上的失意与得意,似乎都不太体现在自己的词赋里,而是生性洒脱豪放,被尊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而《归去来兮辞》里,大约有些句子,正合了他的意,便喜欢上了:
富贵求不了,升仙不能成,来人世走一遭,也没多长,何必为了一些琐事让自己烦扰,还不如放下一切,尽情享受生活。
所以苏东坡自己也说:
他也有出世的想法。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佳作。陶渊明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隐士呀,一位隐士的作品,也就与自然、与隐居有关,便有了超凡脱尘的思想。
陶渊明也是,家里穷,别人劝他去做官,做着做着,自己又不满意,起了隐居的心思,于是回到家乡,“晨兴更荒秽,带月荷锄归”,喜欢菊花,侍弄之余,还“悠然见南山”,活脱脱地把个隐居生活,过得潇洒自如,性情豁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杰花卉品种齐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杰花卉品种齐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