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柳城花卉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柳城花卉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最大气磅礴的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沧海吞吐日月 包孕群星图景
诗人博大胸怀 远大政治抱负
一、作品原文: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诗作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首先,我不赞同《观沧海》是最为大气磅礴的诗。
如果与***的诗歌相比,《观沧海》在格局上落了下陈。但如果和古代诗人比,的确是佳作中的佳作。
曹操是不世出的奇才,文才武略罕有其匹,又恰逢乱世并获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机遇,正可一展身手振乾坤。
《观沧海》是不可多得的巅峰佳作,很难***,更难以超越。原因是:
1、沧海横流、狂澜欲倒之际而有英雄挺身,可谓国家得其人,得其心。
2、英雄得其时、得其势,能展经天纬地之才,能遂匡扶宇宙之志。
3、英雄兼具文武之才和圣人之心。既能上马打天下,又能下马治天下,既能挥戈又能挥毫,既是君又是相,既可为相,又能为将。
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这千古名篇。正因如此,***才对曹操给予高度评价,也正因如此,历史上鲜有人能与曹操比肩。
因为***在各方面的才华超过了曹操,在格局方面更上层楼,***的诗词才能超过曹操而“一览众山小”。
曹操的《观沧海》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其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又是运筹帷幄的军事统帅,同时也是才气超群的文坛盟主。他的《观沧海》,就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纯粹写景的不朽名篇,生动地显现了曹操诗歌的本色。
建安十二年夏,曹操挥师北上,远征乌桓。战功赫赫,威震八方。回师途中,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湿”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体现了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能激发读者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北征乌桓得胜,身为主帅的曹操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作品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君王和臣子的格局、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曹操得胜归来,行至碣石山(昌黎黄金海岸那一带),看着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联想着自己一统天下的壮志,金戈铠甲重装之下,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种胸襟显露的是“广阔、豪迈、从容”!乃至***都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到: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为了统一中国北方,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斩袁谭,平冀州。
袁尚、袁熙败逃三郡乌桓。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对支持封建割据的鸟桓奴隶主贵族,***取了积极的军事行动,消灭了袁氏和乌桓贵族的联军,解救了被鸟桓贵族虏去成为奴隶的汉族人民,九月自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南)胜利而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柳城花卉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柳城花卉基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