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沁县花卉种植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沁县花卉种植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鲍山背母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鲍山背母"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社会动荡,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鲍山决定带着母亲外出逃难的故事.不幸的是,混乱之中,鲍母被强盗掳走.于是鲍山独自一人追赶强盗,跑了数十里才追上他们,并与他们英勇搏斗,砍杀数十名强盗.强盗惊慌,便问鲍山:"你想要什么?"鲍山说:"我只要老母亲."母亲终于被放出.之后,鲍山便带着母亲开始了漫长的逃难之旅。
鲍山行孝”。河北省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出土于磁县岳城水库磁州窑枕,长方形,长31.8公分,宽15.1公分,高11.7公分,底部有莲花、荷花的“古相张家造”窑戳。枕面***用白地黑花装饰技法,五道边框,中间两道线内绘有珍珠纹,边框与开光之间有四朵盛开的花卉,开光内为主题图案,远处重叠山岚,近处荒凉小道上,一男子背着一柳筐,筐中坐着一老者,向前赶路,前面有一武装打扮的男子持剑拦路,欲行抢劫。《磁州窑画枕上的故事》一书认为此图画内容为“江革行佣”,实误,应与“鲍山行孝”有关。山西沁县金代砖雕类似图的榜题为“鲍山背母”,可知此枕面内容应为鲍山行孝故事。鲍山行孝其事见于《三国志·魏书·阎温传》注引《魏书·勇侠传》:“鲍出,字文才,京兆新丰人也……贼数十人已略其母……出复追击之,还见其母与比舍媪同贯相连,出遂复奋击贼。贼问曰:‘卿欲何得?’出责数贼,指其母以示之,贼乃解还出母。……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以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乡里士大夫嘉其孝烈”。此外敦煌写本《孝子传》也有相同记载。“江革行俑”出自《后汉书·江革传》,此故事内容也为江革背母逃难,行俑事母之事,但没有“以笼盛母,背负而行”之情节,故很难认定此枕面内容为“江革行俑”。此外宋金元墓葬中孝行图中多为“鲍山”,而非“鲍出”榜题,故此文依例称之为“鲍山行孝”。 (图2)
图 2 鲍山行孝
“孟宗哭竹”。河南省鹤壁市鹤梅博物馆收藏金代三彩“孟宗哭竹”枕,长方形,长31公分,宽15公分,高15公分,该枕***用印花、划花的技法,先印、划出画的轮廓,然后施釉,外圈为绿色,内框留白,整体画面以绿色为主,形成白与绿的色彩反差。枕面右侧为奇石绿竹,一黑衣人一手扶竹枝,一手以袖掩面,跪地哭泣,身后是三四支竹笋破土而出。此图表现的是“孟宗哭竹行孝”内容。《太平御览》卷963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累迁光录勋,遂至公矣。”
长治普照寺值得去吗?
问题中的普照寺应该指的是位于沁县开村村中一个孤零零的大殿!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在太原与长治的中轴线上,交通便利,大家可以去看看。准确的来说,普照寺对于考古或者古建爱好者很值得一去,单纯旅游的话,周围倒是有很多值得旅游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普照寺寺院原本背倚青山,面对沃原,周围民居毗连,树木掩映,二沁公路、二沁铁路从寺前横穿而过,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据清雍正年间《沁州志》载,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间(806—820)大修,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顺治(1644—1661)、雍正年间(1723—1735)屡有增建与修葺。
普照寺整体呈现出坐北向南的走向,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想当年可是上党地区以建筑宏伟而著称的佛教寺院之一。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将南殿、后殿及其附属建筑炸毁,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主要包含具有北魏晚期造像风格的四方柱形石造像碑,现已移至南涅水石刻馆保存陈列。
普照寺是典型的金代建筑,虽历代屡有修葺,但始终保持了金代建筑的风格特色,2017年曾经落架大修,现在保存的很不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沁县花卉种植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沁县花卉种植基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