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辽阳板桥花卉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辽阳板桥花卉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认为温庭筠词里有没有寄托?
词中有没有寄托有时候不是作者自己说了算。有的人是有意在作品中运用比兴寄托,而有的人未必一定有比兴寄托,但是读者欣赏时却能够有自己得理解。温庭筠的词有没有寄托,王国维专门在人间词话里和张惠言唱起了反调。
有人的词作有比兴寄托是作者有意为之,如南宋以后的苏东坡《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如王沂孙《天香 孤峤蟠烟》等。
这两者的区别是苏轼词较为明显,幽人显然是指作者自己,以孤鸿自喻。黄庭坚评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而王沂孙处于宋末元初,作为元朝的官员,他的词和北宋时期大不一样,作品种的故国之思寄意隐曲深微,不敢直接表露出来。
花间词有没有寄托是有争议的,例如常州词派的张惠言读到温庭筠的十四首《菩萨蛮词》是 《感士不遇赋》,例如:
《离骚》的原文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之初服。” 是说他希望得到楚王的进用。然而“进不入”,反而遭遇到谗毁,获得罪过,这样我就退回来, 修整我自己原来的那个洁白美好的衣服。 “初服”代表他那本来的清白的高洁的美好的本质。 张惠言是一个学者,如果是不熟悉离骚的人是万万看不出有初服之一的。
但是温庭筠本人有这个意思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不客气的说:
王国维认为温庭筠没有这个意思,张惠言“深文罗织”。不但温庭筠没有,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没有。
王国维不认为温庭筠有寄托之意,但是王国维自己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三种境界
你认为温庭筠词里有没有寄托?
要说温庭筠的词里有没有寄托,所有的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里,难免都会寄托或暗示自己的影子,因为在作品创作的那个过程,另一个空间的自己、情绪、情感、情深、境界等方面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温庭筠在词中有寄托再正常不过。
温庭筠,是唐朝著名的花间词派鼻祖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文坛上有“温李”之称。现存的的《花间集》收集了66首,留下来的310余首,他的词作、列为篇首。他的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作为词人的他,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后世词人冯延己、周邦彦等都多受他的影响,因为温庭筠的适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杰出代表,他著名的诗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他的《梦江南.千万恨》: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都能从他充满音律动感的词里,看到他表达的寓意,他的诗词受到过众多大家的肯定和赞美,宋代名诗人欧阳修就非常赞赏那首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超出温的诗的原意。还有他的《赠少年》《舞衣曲》《清白曰》《嘲春风》等大量的诗词,除了律动美丽的诗句,还有那隐含温庭筠诸多情绪的字里行间。
温庭筠自幼好学,琴棋书画都会,但 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多触忌讳,他不受羁束,放浪形骸,纵酒放歌的性格,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的命运,遇到眼前的不得志,温庭筠曾经的优越感荡然无存,现实的失意,他受到冷落和寂寞难免。
所以让他在众多的诗词中隐藏他的情绪,发泄他的愤怒,放飞他的梦想,与知己的闺情在正常不过。他最著名的与晚唐女诗人鱼***的暧昧和知己的模糊,一直是文坛野史的流传桥段。但无论如何,温庭筠为读者留下的华丽精致的诗篇,动人清隽的诗词,一直值得我们珍藏。
温庭筠的词作里,大部分是没有寄托的,略有寄托的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词】本身地位低的问题。《旧唐书》里提到:‘自***(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又《梦溪笔谈》里提到:‘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和胡部者为宴乐’。而词所本的乐曲就是所谓的宴(燕)乐杂声----都是用来给歌筵酒席上席,优伶乐师的唱词。这地位能高的上去么?最初题材自然都是缠绵相思之类,为文人们不耻了。
而到了温庭筠手上,他倒是开始大力填词,顺带起了文人填词的潮流,但是他的作用也无非就是让文人们有多余的***途径而已----词本身的题材依然还是爱情相思,只不过用词遣句上显得精美华丽罢了。
如:
望江南丨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诉衷情丨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而后到了五代十国,有个专门给伶人歌姬唱词的选集叫《花间集》,其中列选了包括温庭筠等18位词人的词。到此,【词属艳科】的定位完全确定下来。以至于后来人填词,基本上都是如此,不外乎歌咏旅愁,合欢爱恨,仅仅限于男女婉私之题。偶有词人有‘暗伤王国’之感,也只是淹没在大流之中,直到范仲淹、苏东坡等人才开始有所突破,这都是后话了。
到了清代张惠言时,突然开始疯狂给花间词甚至于温庭筠洗地。非得说说表现了“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是很扯淡的--------五代有个宰相叫和凝,他自己都因为被人称作“曲子相公”不爽,烧了自家的词集....
但是寄托有吗?有的,但是并不如宋时词人特地以“闺怨”为题实则别有衷肠一般。在温庭筠之词作中,充其量就是在无意识中,在词作中隐隐透露了一些其他的情绪而已。
所以我们谈温庭筠的词作,大多数当从他的技巧上来看待,却不能刻意似张惠言那般瞎掰了。
个人认为!
没有!
诗是西装,是正装,是职业装。要言志,咏怀,抒发抱负,阐述理想,感怀人世
词是休闲,是便装,是***装,要谈情,说爱,描写女人,表达风流,诠释情趣
所以,在唐朝以前,词一直不登大雅之堂,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诗,是言志的,歌是咏情的(词是歌的一种),
所以,诗被主流所接受,被士人所接受,就是这个道理。毕竟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之下,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盛世开太平,才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标准。
男女情爱?月夜相思?滚床单?喝花酒?对不起,可以有,但那只是下班之后的休闲和调寄。
所以说,词起于梁朝之后,便一直在青楼或民间流传就是这个道理,听说过八股文写诗的,可听说过哪一个科考要写词么?
温庭筠的词,更像是一种自嘲,一种发泄,一种自暴自弃,一种孤独中的叛逆,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放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辽阳板桥花卉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辽阳板桥花卉基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