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花卉新品种育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花卉新品种育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
- 国内流行的月季品种,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品种,国内有没有这方面育种家?
- 目前植物科学家是不是能把花卉颜色重组,而繁衍出更多的花色?
- 听说欧月有专利,不能随便繁殖,是不是真的?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
早期的园林植物育种多从天然授粉实生后代中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自然变异,从而培育新品种。如中国在唐、宋时即通过这一途径选育了重瓣、大花的菊花、牡丹、芍药新品种。稍后又在牡丹、菊花等的育种中应用芽变选种。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植物育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明代选育成的蔷薇、月季品种类型约20个,清初凤仙花品种多达233个,内有很多奇品,实为18世纪中国花卉育种的里程碑。
18世纪末以后,中国园林植物种质***陆续外流,不论栽培花卉品种或野生花草原种,均被欧美国家引种并大量利用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从而使世界园林植物的栽培种类和品种在数量上大大增加,在质量上显著提高。[1]
国内流行的月季品种,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品种,国内有没有这方面育种家?
月季花育种其实国内做的还是挺多的,起码比国外做的早而且好,只是近现代文化断层太厉害,民族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所以现在才会觉得国内的月季似乎比不上国外,要知道国外之所以月季花育种这么厉害,那是因为国内的一些老品种月季被引入欧洲,于是才打开了世界现代月季繁荣的大门,再加上国外人对月季疯狂的热爱、一代代育种家们不懈的努力,才造成了目前国外月季育种强大的状态,不过我相信中国人是智慧无穷的,终究会有一天超越国外。
下图枫叶玫瑰。
育种是一项运气+努力沉淀的事情,甚至我觉得运气就像那1%的天才一样的重要,但是不能否认99%的努力汗水,所以育种在我看来,育种不仅仅需要埋头实干,更需要对蔷薇科蔷薇属原生种的不断发掘,试想如果没有四季开花的中国古老月季,对于欧洲那种一季开花的月季,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
国内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并且国内经济市场的极度繁荣,我觉得国内育种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仅仅靠所谓的国外品种授权路子是不太实际的,目前在育种上做的比较好的也比较被花友熟知的,就是天狼了,天狼是个非常有眼光眼界的***,在很多苗圃都沉迷于繁殖国外大量的新品月季的适合,他就开始埋头育种了,所以到现在天狼越做越大,虽然育种是个赔本生意,但是我相信这才是一个苗圃真正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就像芯片一样,没有自己的核心力量,是不可能走太远的。不过要提醒一下,没有苗圃做经济来源和母本植株做后盾,一味的只想育种也是不切实际的。其他的像云南杨月季也是很厉害的,现在也在开发绣球等花卉品种。
除此之外,我也有一些朋友私底下喜欢杂交育种,但是都是默默无闻的在做,只被业内熟知而不被外界了解,他们才是真正的爱好,很多都是自己拿着工资往里贴钱,根本不赚钱,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如果不是真的喜爱,是很难做下去的。
都是玉痕平时种花的经验,觉得有用,帮忙点个赞,支持一下呗!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月季在过去中国不太受统治阶层喜好。中国传统名花以牡丹,兰花,菊花,荷花,梅花为主。所以国内育种以这些花为多。官方的月季育种也有,主要在北方,以北京和郑州为主,研究适应绿化带种植的品种,代表品种:北京红和桃灼蓝天。现在流行的所谓欧月,是从德国,法国,荷兰以及日本传过来的。是在中国传统月季粉妆楼等基础上,和本土月季杂交演变的新品种。欧月因为适应环境广泛,盛开季节多,花朵美丽,受到花友的追捧。另外西式文化流行以后,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月季和玫瑰混作一谈后,给月季的盛行提供了土壤。在巨大的商机***下,国内民间也有了月季育种公司,以园艺品种和切花品种为主,目前知名的一家是天狼月季,还有昆明的杨月季,两家都有不错的品种问世。
目前植物科学家是不是能把花卉颜色重组,而繁衍出更多的花色?
当然是可以的,基因育种工程早已经开展数年,培育出大量新品种新花卉。目前,大学农学专业课教程中便普遍存在基因诱导重组育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选育,培育出雏菊,金盏菊,三色堇,金鱼草等优良花卉品种。
碧雪抱心:花白色,花径4.0—50厘米,边缘活状花平展,全重瓣。株高25~25厘米。株丛径20~25厘米。巨山红:花亮红色,花径3.4~4.5厘米。边缘舌状花管形。盘心管状花鲜***,高重瓣。
金盏菊品种有矮红和流苏黄。矮红:花深极红流苏黄:花鲜***,花径80-90厘米,花瓣正面浅***,背面鲜***,向内半卷,头状花序潇洒飘逸
三色堇的品种包括纯新黄、彩蝶戏雪、紫蝶1号。纯新黄:花深***,花径6.5-7.5厘米。株高15-2O厘米,植株丛生,节间短缩。花期3月上旬至7月初。
彩蝶戏雪:花复色,外轮白色,内轮具有浅紫色碟形晕,花径5—高10—20厘米,植株丛生,花期3月上旬至7月初。紫蝶1号:花复色,内、外轮深紫色,中2.0厘米的淡紫色蝶形晕,花径5.0-6.0厘米,株高25-35厘米。花期3月上旬至7月初。
金鱼草35厘米,株丛径25—30厘米,株形半球形,花期4月下旬至7月。红色,株高约100厘米,茎硬而坚挺,基部直径1.0厘米,温室栽培2月下旬始花,阳畦[_a***_]露地栽培5月初始花,适作鲜切花。花白色,株高70-120厘米,茎硬而坚挺,基部直径1.0-1.1厘米,适作鲜切花。
还有非常多的,就不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搜索相关文献或者实地考察,去当地花卉市场看看,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理论上可以
但是性状重组是通过基因实现的,也就是说要重组颜色就要重组基因,于是,这就变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人类目前对基因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基因重组也是件比较复杂的事,目前针对基因简单的微生物技术还比较成熟,对动植物控制比较困难,通常是通过诱导基因突变来获得新性状,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在大量的实验材料中,只有一小部分才能获得可利用的新性状,这种方法比较费力。
与此相比,通过杂交获得新性状的方法就比较简单,而且是自然产生,不用担心转基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花色的千变万化,姹紫嫣红,起着决定作用的是花儿细胞液泡内的花色素。
目前,已知的植物花色素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 类胡萝卜素和生物碱。
著名的花青素就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花色形成方面,其居功至伟:被子植物如按科划分,大约88%的科的花颜色改变是花青素决定的。花青素在自然状态下常与各种单糖形成糖苷(花青苷)。花青苷对颜色的贡献一方面与含量相关,含量低时花色为粉红,含量高时花色由红变深红至黑色,牡丹的黑色系品种就是因为总花青素苷含量很高,使得花瓣亮度显著降低,呈现深黑紫色所致。
稀有的绿色花(如传统牡丹品种‘豆绿’),其主体色素是叶绿素。
目前已知,类黄酮中的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醇和查尔酮等化合物形成***、淡***或者白色;
类胡萝卜素形成***、橙色和红色等;
生物碱形成***、橙色和红色。
科学家是不是能把花卉颜色重组?这个问题问的有些不好理解。我个人的理解,应当是在问,人为作用能不能干扰和改变花卉的色彩?
干这种事儿,也不一定非得用上科学家。色素种类及含量的变化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花卉多变的色彩本来就是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培育手段很多,除了常规的嫁接、选择突变的植株或芽变进行培育以及利用种子繁殖增加其变异的可能等手段来改变花的色彩。这种方式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这也是今天,我们能看到千姿百态色彩多样的“花中之王”牡丹的原因了。
听说欧月有专利,不能随便繁殖,是不是真的?
说到月季花,月季花的种类非常多,目前已经知道的大概有几万种月季花。因为每一种月季花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所以月季花能够有这么大的受众面积,也和它的丰富的品种分不开。
我们现在经常种植的一些比较流行的月季品种,大部分都是一些欧洲的月季或者是日本的月季。这些月季花都是有专利的,在国外这些月季花是不允许个人私自繁殖出售的,如果个人私自繁殖出售是属于违法的行为。
我们在国内所买的这些欧月的苗子,基本上都属于盗版。只有少数的几家是有经过授权可以自己繁殖的,但是每颗繁殖的月季花都要交专利费。
- 所以我们能够买到品种繁多价格便宜便宜的月季苗,主要是因为是没有专利授权费,所以价格比较便宜。
- 当然这些月季是无法进行向国外出口的,因为没有专利授权,所以是无法在国外进行销售的,基本上都是在国内进行销售。
- 而且像国外的一些新品种的月季,国外的苗圃一般不愿意向我们国家出售。
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现代月季月季能够有现在这么丰富的品种,重要的原因也是有中国月季的基因参与,才使欧洲的这些月季能够有蓬勃的发展。
- 欧洲的月季也就是欧洲的玫瑰,在没有中国月季基因参与之前,基本上都是一年只开一季花,而且花型花色都非常的丑。电视能够开到两句话也是非常难得,而且花型花色也不太漂亮。
- 世界上第一朵现代月季,是1867在法国诞生的“法兰西月季”。这也标志着现代月季开始,而这之前的月季都被称为古典玫瑰(月季),而法兰西这种茶香型月季有着明显的中国月季血统。
- 而参与到,现代月季育种中的中国古老月季,都是在清朝末期,欧洲从中国广州口岸走私出去的。当然这时候欧洲的列强也没有向我们支付过任何的月季专利费。
总结
当然现在随着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我们在月季花的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培育拥有我们自己专利的月季品种,这样中国的月季才能够重新的世界的月季品种舞台上重现光彩。
以上内容由月季公社,今日头条原创首发,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花卉新品种育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花卉新品种育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