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蓝釉花卉盘玩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蓝釉花卉盘玩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宣德官窑霁蓝釉有什么特点?
霁蓝釉瓷器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代,极致于明代永乐、宣德二朝,发展***行于清代并一直不间断的传承烧造至今。
图1. 为1***6年文物商店18元RMB收购的一件被文博界确定为价值连城的霁蓝釉元代留白暗画龙纹梅瓶,现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霁蓝釉亦叫"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到了明清后把蓝釉习惯性称为"霁蓝"釉。“霁蓝”意为雨雪停止,空气清新、通透纯净,映衬的天空颜色。
霁蓝釉,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融入釉中施于生坯瓷器经1280-1300℃高温烧成高温失透蓝色釉。釉面浓淡均匀、灵动,玻璃质感,蓝如深蓝的大海,如雨雪后霁蓝的天空,又宛如蓝色的宝石,因此鈷蓝釉亦被称为“宝石蓝釉”。
图2. 元代霁蓝釉留白暗刻龙纹菊瓣盘(参考图片来自网络藏家)
霁蓝釉以钴料为呈色剂,元代和明代早期用“苏麻离青”钴料,随着青花钴料的变化,从正统、景泰、天顺到成化,再延续到弘治、正德,青花用料也从“苏麻离青”逐步变成了“平等青”、“石子青”,再嘉靖、隆庆、万历以“回青”(佛头青)料为钴料,万历以后至清再变换为“浙料”、“珠明料”。呈色剂钴料的变化必然完成最终影响霁蓝釉的呈色,形成各个时期独特的色彩。
霁蓝釉发色沉稳、深邃、幽蓝、圣洁、匀净不晕染等优点,被宫廷推为祭器和高贵的陈设用瓷。烧造和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元、明二朝传承下来的精品较为稀少。明代更以永乐宣德二朝霁蓝釉最为后人推崇,宝石红釉、甜(卵)白釉、霁蓝(宝石蓝)釉被视为宣德瓷器的“三大上品”。
因此就以明代永乐、宣德(永宣不分家)霁蓝釉为例说说霁蓝釉的特点:
1. 颜色沉稳、华贵、浓淡均匀,犹如雨雪天空放晴的霁蓝;
2. 釉面干净,不流不裂;色如蔚蓝天空下的湖水;
宋三彩瓷器特征?
宋三彩是宋、金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为仿唐三彩工艺制造的陶器。陶质胎体主要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由于正统观念,过去把在金统治下北方地区烧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称宋三彩(近年来根据新的考古资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说)
宋三彩主要***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宋三彩釉色丰富,在唐三彩、辽三彩的基础上,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酱色,并新创一种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蓝釉。器型以枕为大宗,画面具有浓郁的汉族民间生活气息。宋代器形以盒、灯和枕为多,也见有宝塔形的供器。宋三彩在河南禹县、鲁山、内乡和宜阳等地古窑址中均有发现。
宋三彩以生活用具为主,有枕、洗、盂、盆、盘、佛塔及一些玩具,陶俑相对较少。宋三彩的胎质有的粗松,含杂质较多;有的细密坚硬,胎色白中泛灰或呈浅红色,表面敷有一层化妆土。彩釉以绿、黄、褐为主,还有艳红、乌黑及翠绿等,蓝釉几乎不见。其釉色虽不及唐三彩斑驳灿烂,却显得非常浑厚、凝重,幽深古朴,颇具特色。
宋三彩的装饰技法较唐三彩丰富,有划花、印花、模印、堆塑和贴花,纹饰多花卉乌禽、人物及波浪纹等,风格清秀典雅。
宋三彩中常见的器型为枕头,有陶制及瓷制。枕,起源于隋,流行于唐、宋、金、元各代,主要用做寝具,同时也用以辟邪、行旅、按脉及随葬等,造型有腰圆、长方形、如意头形等多种。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宋三彩枕,如意头形枕面,绿釉画荷花水波纹,枕身施黄釉,相间堆塑三个狮面、两个舞人,舞人挥舞彩带,仿佛正在要狮。整个器物纹饰线条流畅,釉面莹润,画面充满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给人以明快之感。1 9 6 6年河南密县北宋法海寺塔基地宫中出土的宋三彩舍利塔,造型与釉色相互映衬,鲜艳夺目,反映了宋三彩高超的工艺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蓝釉花卉盘玩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蓝釉花卉盘玩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